神兽们又要回学校了,大人们既开心又不开心。
开心的是,自己可以安心去上班了。
不开心的是,开学这几天,简直要鸡飞狗跳了:
睡懒觉起不了;
作业未完成急补;
电子产品放不下;
开学不知道准备什么;
甚至有说不想去的
……
别慌!孩子从“假期模式”切换到“上学模式”,就像汽车从高速突然急刹,硬拽容易翻车,得用巧劲。
今天这篇干货,教你5招科学过渡法,让孩子主动收心,家长少掉头发!
一、调作息:别让“假期生物钟”拖后腿
很多家长踩过坑:开学前一天逼孩子9点睡,结果娃躺床上烙煎饼,第二天教室里困得眼皮打架。
正确操作:提前一周“温水煮青蛙”:
● 每天早起、早睡20分钟,慢慢调到上学节奏,比如晚上9点熄灯、早上7点起床,避免开学当天“暴力叫醒”;
● 白天带孩子爬山、打球等各种运动,放电后睡得香;
● 家长跟着早睡早起,关灯后别躺床上刷手机(你懂的)。
小贴士:
孩子是家长的镜子。你半夜没睡,凭什么指望他早早熄灯?
二、查作业:别让“烂尾工程”坑了娃
催作业堪比亲子关系粉碎机。你吼得脸红脖子粗,孩子哭着抄答案,最后啥也没学会。所以,家长要做“监工”,更要做“军师” 。
试试这5招:
1. 回顾成果:把作业摊开,夸具体进步:“这页字比上周工整多了!”
2. 清理库存:带着孩子列清单,划掉已完成的任务,成就感拉满;
3. 查漏补缺:针对错题,玩“小老师游戏”:“这道题妈妈不会,你能教我吗?”
4.开复盘会:未完成的作业,把任务拆成每天2小时能完成的量。
5.允许放弃:实在写不完的作业,家长主动联系老师说明情况(别让孩子背锅),实施战略性放弃。
小贴士:
“作业要查漏补缺,不是拼命赶工——开学后每天多复习半小时,比熬夜乱写有用100倍!”
三、搞仪式:用“小确幸”带来开学期待
勒庞说,仪式是精神的具象表达。心理学家发现:仪式感能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。
聪明的家长都这么“造势”:
采购学习装备:带孩子选新书包、包书皮、文具盒,用“新装备”点燃开学期待。
打造学习角:清理书桌杂物,贴上课程表、计划清单和孩子自己选的座右铭,让环境帮孩子“一键切换”到学习模式。
写愿望清单:和孩子一起写下新学期目标,比如“每天跳绳200个”“交3个新朋友”,目标越具体越容易实现。
拍照发圈:拍张开学前全家福或短视频,发个朋友圈:“小战士准备出征啦!”
小贴士:
孩子眼里的世界很小,一点甜头就能点亮整天。
四、聊心事:每天带去学校好心情
孩子抗拒开学,不一定是懒,可能是心里藏着事:
“同桌老嘲笑我写字丑……”
“新学期数学更难了,我怕跟不上。”
“数学杨老师真好,不知有没有换了?”
……
家长千万别敷衍:“这点小事有什么怕的!”
试试共情3步法:
1.接住情绪:“是的,妈妈小时候也怕开学睡不着觉。”
2.给安全感:“遇到麻烦随时找我,我们一起想办法。”
3.出具体方案:“明天约同学来家玩,先熟悉起来?”
小贴士:
很多时候,孩子要的不是答案,而是被看见的底气。
五、定规矩:让“电子产品”软着陆
突然没收手机?孩子能闹翻天。别急,得给孩子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!
聪明家长这么做:
开家庭会议:让孩子自己说“每天玩多久合适”;
订个“开学契约”:周一至周五禁游戏,周末完成作业奖励1小时;
设置“电子产品停车场”:比如玄关盒子、保险柜,到家先交机,全家执行。
用替代品填补空虚:带孩子打羽毛球、听故事,让多巴胺从屏幕转移到现实。
小贴士:
规矩要温柔而坚定,说好6点收手机,到点绝不心软。
开学过渡期,其实是给孩子“心理接种疫苗”。
你越焦虑催促,孩子越抵触退缩;
你越淡定包容,孩子越愿意向前冲。
好的教育,不是拖着孩子跑,而是点亮他心里的那团火。
这个春天,愿所有家长:
少一点“快点快点”的焦躁,
多一些“慢慢来,我等你”的温柔。
毕竟,教育不是百米冲刺,
而是一场用爱陪伴的马拉松。
文章来源:凯叔讲故事,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—— end ——